健康达州看医改
2010年,达州市按照国家部署正式启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由此拉开了新一轮医改的序幕。
如今,达州的“新医改”进展如何?老百姓获得了哪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健康实惠?“十三五”医改还有哪些新举措?我们不妨来看看下面的数字。
新实惠
尽管深化医改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但是在近几年的改革政策和措施中,老百姓享受到了更多的实惠。
居民健康指标全面改善。到2016年底,全市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6岁;全市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率连续9年低于全省平均值,连续8年无新发大骨节病、碘缺乏病、地方性氟中毒疾病,大骨节病和克山病实现消除目标;全市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新生儿出生缺陷发生率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城乡居民均免费享受到婚前医学检查、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服务;健康教育覆盖城乡,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达到86.5%;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79.83%。
居民健康管理得到加强。到2016年底,城乡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99.35%,规范化管理高血压患者56.61万人、糖尿病患者25.1万人,登记在册重症精神患者2.45万人,管理率达到86.58%;推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转变服务模式,全市乡村(社区)医生签约服务率达到85.9%。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免费为城乡居民提供健康管理、健康教育等13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居民就医负担有效减轻。全市22家市、县级公立医院全部取消15%的药品加成,仅市级公立医院每年减少药品收入7000余万元。全市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村卫生室全部实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本药物实行零差价销售。新农合报销比例逐步提高,2016年新农合实际报销比例达到66.33%。从2016年起,我市全面实施大病保险政策,大病保险赔付比例达到50%以上。大力实施健康扶贫工程,对建卡贫困人口实施“十免四补助”和“两医保、三救助、三基金”政策措施,贫困患者县域内住院和慢性病门诊维持治疗个人支付占比控制在10%以内。到2016年底,全市医疗费用总额增幅控制在10%以内,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降至30%。
新投入
老百姓获得的实惠,来源于各级政府对健康的重视和不断投入。
医疗卫生资源总量显著增加。“十二五”以来,各级财政累计投资15.5亿元加强我市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实施项目1420个,建设规模60余万平方米。市级的2家三甲公立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市中心血站已建或正在建设。政府举办的16家县级公立医院已实施建设项目16个。公共卫生机构中,7个县级急救中心已全部建设,7个县级疾控中心已建6个,7个县级妇幼保健院已建6个。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乡镇卫生院304个,已建设207个;村卫生室2772个,已建设863个。2016年底全市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卫生技术人员、执业(助理)医师和注册护士数分别达到4.55张、3.99人、1.48人和 1.60人,与2010年相比,增幅分别达到104.95%、73.48%、45.1%和153.97%。
着力保障医保和公共卫生投入。新农合、城镇居民医保政府补助标准由2010年的140元提高到2016年的450元。大病保险实现全覆盖,人均筹资水平达到24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政府补助标准从2010年的15元/人提高到2016年的45元/人。此外,各级财政对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进行补助。
我市政府卫生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从2010年的9.47%提高到2016年的13.47%。
新成果
解决“看病贵”“看病难”问题,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破除逐利机制,确保患者看得起病,缓解优质医疗资源分配不均,保障患者看得好病。
到2016年底,全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实现全覆盖,把维护公益性、破除“以药补医”作为改革的重点内容。2016年,全市公立医院药占比为29.81%,低于30%的省控目标;百元医疗收入(不含药品收入)消耗的卫生材料费用在20元以下的公立医院数达到67%;医疗服务收入(不含药品、卫生材料、检查、化验收入)在医院医疗收入的占比为29 %,较上年提高1.24个百分点;与2011年相比较,县级公立医院住院次均费用增幅下降2.79个百分点;全市总诊疗人次2103.03万人次,住院病人92.73万人,分别较2010年增长38.16%、56.8%。
分级诊疗制度初步构建。2016年,县、乡级医疗机构门(急)诊疗量较上年增长10%,县域内就诊率达到90.05%,有效改变了“小病大治”和无序就医的局面。
服务能力提档升级。医疗机构新增床位2054张,有效缓解了“住院难”问题。宣汉县、大竹县、渠县、达川区四个百万人口县(区)人民医院全部创建为三级乙等综合医院。市中心城区正在新建1所市级妇女儿童医院,增设妇儿床位300张。全市有5家民营医院达到二级医院标准。全市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全部建成面向基层医疗机构的远程医疗会诊系统。
服务质量全面改善。全市有16家公立医疗机构开展了预约诊疗服务,7家医疗机构实现了分时预约,市中心医院、宣汉县人民医院等医疗机构推行手机APP、微信支付等自助缴费、自助挂号等服务,部分医疗机构开通了自助打印、自助缴费查询服务。
新目标
2016年8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明确提出“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公平可及和群众受益为目标把医改推向纵深”。未来几年,我市将大力推进“健康达州”建设,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到2020年,要努力实现如下目标:
居民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人均预期寿命比2015年提高1岁;传染病发病率、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实现稳中有降,保持在全省低位水平。
医疗卫生资源总量在川东区域领先,人均医疗卫生资源拥有量达到全省平均水平。每千人口床位、执业(助理)医师和注册护士数分别较“十二五”末提高30%以上。
进一步降低群众就医负担,全市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下降到28%左右,公立医院医疗费用增长幅度持续控制在10%以内,公立医院药占比(不含中药饮片)总体降到30%以下。
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基本形成,超过95%的患者在县域内诊治。将签约服务扩大到全人群,基本实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全覆盖。
基本医保参保率稳定在99%以上,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稳定在75%左右,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覆盖所有医疗机构和医疗服务,全面实现省内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
信息化水平全面提升,全面普及应用居民健康卡,以居民健康卡取代各类就诊卡,推进居民健康卡与社会保障卡、金融IC卡等应用的集成融合,方便群众“一卡多用”,基本实现看病就医“一卡通”。
加快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民营医疗机构床位数和服务量占比达到总量的25%左右。瞄准健康养老需求,促进医疗与养老融合发展,所有医疗机构开设为老年人提供挂号、就医等便利服务的绿色通道,所有养老机构能够以不同形式为入住老年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