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开展流动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 健康关爱示范学校建设的通知
来源:[db:出处]   作者:[db:作者]   发布时间:2017-09-22 00:00:00   浏览量: 打印本页
字号:

四川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办公室

关于开展流动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

健康关爱示范学校建设的通知

 

各市(州)卫生计生委:

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流动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素质不仅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更关系到国家与民族的未来,为贯彻落实省卫生计生委、教育厅、民政厅、人社厅《关于做好流动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关爱工作的实施意见》(川卫发〔2017〕38号)精神,现将开展流动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关爱示范学校建设的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流动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关爱示范学校建设要紧密围绕健康四川建设的总体目标,认真贯彻落实全省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遵循流动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强化学校健康环境建设,以开展健康促进活动为载体,以干预和控制影响流动儿童和农村留守健康的不利因素,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为重点,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健康和促进发展的环境,实现流动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二、主要内容

(一)强化流动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学校健康环境建设。流动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关爱示范学校要制定促进师生健康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做到学校体育场地器材、教学场所(教室、课桌椅、黑板、教室采光、教室照明),活动设施(集体食堂、生活饮用水、厕所)达到国家相关要求。学校要设立卫生室或保健室,配备专业技术人员或保健教师,定期接受培训。加强对流动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较多的学校食堂管理,严把学校食堂食品采购、制作、销售等关口,提供健康饮食,保障师生饮食卫生安全,杜绝集体性食物中毒事件发生。要切实完善饮用水安全管理制度,制订饮用水安全应急预案,达到国家生活饮用水标准。建立学校控烟组织,健全控烟制度,在学校醒目地点悬挂控烟标志,开展无烟办公室评比活动,打造无烟学校。         

(二)开展流动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教育和促进。牢固树立健康教育从娃娃抓起的理念,学校每学期要安排健康教育课6-7课时,通过专家讲,视频学,提高流动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健康知识知晓率。要利用主题班队会、坚持同伴教育等方式,引导流动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逐步养成爱眼护眼、保护牙齿、勤洗手等健康行为。建设流动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园地”等宣传教育阵地,设立固定的健康教育宣传橱窗和定期更换宣传内容,宣传卫生防病知识。各级卫生计生部门要配合学校,开展学校健康科普讲堂,组织健康专家进入流动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多的学校,讲解卫生知识和疾病防治知识,要充分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健康教育,利用现代网络远程技术,实现健康教育信息化。                                                                             

(三)建立流动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档案。各地要严格落实流动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新生入学体检和在校学生每年进行一次常规健康体检制度,提高流动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参检率和建档率。体检机构要严格按照《中小学生健康体检管理办法》规定,针对体检结果提出健康指导意见,分别向学生、家长、学校反馈学生个体健康体检结果与学生群体健康评价结果。要加强对流动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健康体检结果的分析利用,动态掌握本地区中小学生体质状况。要重视流动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贫困家庭、心理特异、特殊家庭的排查与建档工作,做好个案分析和分类指导,针对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帮扶措施。

(四)做好流动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计划免疫接种和传染病防控工作。要认真贯彻落实查验预防接种证工作,告知流动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及监护人及时到相应的接种门诊进行补证补种,并做好查验登记,以提高适龄儿童免疫水平。加强对校园传染病、学生常见病的预防和治疗,制订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确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时处置。引导流动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积极参加医疗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

(五)调动流动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家长参与健康关爱积极性。通过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活动,使流动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成为自我保健预防小能手,采取“小手拉大手”的方式,引导学生把健康知识带回家,促进流动人口健康家庭建设。结合流动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实际,对学生监护人进行合理膳食、采光照明、正确用眼、口腔卫生、科学运动等健康教育,督促流动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居家生活期间养成良好的健康生活方式。倡导在外打工的家长开展“三个一”活动,即外出家长每周给孩子一个健康关爱电话,每学期一封心灵沟通家书,每月与班主任联系一次,促进流动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六)举办流动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校园”主题活动。在各级示范学校举办“健康校园”主题活动,面向学生征集一批健康主题作文,一批健康主题绘画,开展“健康小课堂”,从征集到的作品当中选出优秀作品集结成册,对优秀的“健康小课堂”录制成视频广泛传播,通过系列健康促进活动,激发学生参与热情,丰富学校健康教育形式(主题活动附后)。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按照《关于做好流动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关爱工作的实施意见》(川卫发〔2017〕38号)要求,省卫生计生委将投入资金重点培育10所省级健康关爱示范学校,各地要逐级培养本地流动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关爱示范学校,对达到“健康关爱示范学校”标准的,由各级通报表彰;具备条件的,由省级推荐申报国家健康促进示范学校。

(二)建立联动机制。各地要加强流动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关爱示范学校相关工作协调,建立流动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关爱工作联动机制,协调各方经费投入。各级示范学校要将健康促进纳入学校重点工作,成立流动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关爱示范学校工作领导小组,明确校内部门职责。

(三)加强督促指导。各地要建立目标责任制,层层落实责任,把流动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关爱示范学校工作纳入目标考核。各校要切实加强领导督查,做到健康校园建设各项工作有计划、有措施、有总结。

 

附件:1.流动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关爱示范学校“健康

校园”主题活动

2.流动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关爱示范学校评价

标准(试行)

 

 

 

四川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办公室

                    2017年4月14日

 

 

 

附件1

 

流动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关爱

示范学校“健康校园”主题活动

 

“健康校园”活动分为健康主题征文、健康主题绘画、健康小课堂三个部分,均统一参与评选。

一、主题活动

1.健康主题征文——每所流动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关爱示范学校面向学生征集30篇以健康生活为主题的作文,体裁不限,每篇800字以内,可描写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理解、建议、体验、故事,包括不吸烟、不沉迷网络、不消沉自卑等积极向上的文章;

2.健康主题绘画——每所示范学校面向学生征集20幅以健康生活为主题的绘画,水彩、蜡笔、漫画等形式不限,绘画内容应体现学生对健康行为方式的倡导;

3.开设健康小课堂——每所示范学校选出3名学生担任健康小讲师的角色,讲一堂10分钟以内的健康课并录制成视频。

二、评选方式

征集作品统一发至四川省卫生计生委流动人口处邮箱:SCSLGZX@126.COM。流动人口处将组织专家评审团从中选取优秀的征文、绘画作品集结成册,评选出健康小课堂视频,同时给予作者和指导老师、学校表彰奖励,优秀作品通过各类媒体广泛发布,创造社会影响力,展示流动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向上、积极乐观的风貌,具体内容请关注流动人口健康家园公众微信号,各地应将流动人口健康家园公众号向流动人口集中的地区推广,更好服务流动人口。

 

 

 

 

 

 

 

 

 

 

 

 

 

 

 

 

 附件2

 

流动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关爱示范学校

评价标准(试行)

 

本标准所指学校是指流动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占一定比例的中、小学校。流动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关爱示范学校的前提条件是:流动儿童、户籍儿童混合编班,开设健康教育课、符合无烟学校标准、无集体性食物中毒和安全事故发生。

1.将流动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工作纳入学校重点工作,公开承诺并呼吁全体师生共同参与健康学校建设。

2.成立流动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关爱示范学校工作领导小组,校长是第一责任人,明确一名校级领导负责具体工作,制定完善相关部门职责。设专人负责,定期接受培训,将健康学校建设工作纳入学校学期/年度工作计划,定期总结工作。

3.制定促进流动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健康的政策、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包括校内禁烟、饮水和食品安全、健康教育课、体育活动、体检和预防接种、健康帮扶等内容。

4.学校设立卫生室,根据学生数量配备专职或者兼职卫生教师,定期接受专业培训,为学生提供健康教育、医疗服务和心理辅导,建立因病缺课登记制度,有完善的记录,卫生室配备基本的健康器材,健康生活行为习惯养成的书籍、图册等。

5.开设高质量的健康教育课程,保障学生体育锻炼时间和强度,开展健康教育主题活动,提高师生健康素养和身体素质。

6.为学生提供充足卫生的饮水,学校食堂证照齐全,有保证食品安全的政策、制度和措施,提供合理的营养膳食。

7.配合卫生部门有针对性地开展免疫接种工作,对适宜接种流动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免疫接种率达到国家标准,开展健康管理和疾病防控工作,定期组织体检,对传染病、学生常见疾病和多发疾病开展监测和管理,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

8.校园环境符合无烟学校参考标准,教学和生活建筑质量、教室黑板和课桌椅设置符合国家有关标准,有足够使用的卫生厕所和洗手设施。

9.根据不同年级流动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生理、心理发育特点,开展特定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素养。为有心理需求学生提供心理信箱、心理咨询等方面的帮助,促进学生潜能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人文环境。

10.加强学校与家庭的健康互动,定期召开健康教育主题家长会,开设健康专题讲座,宣传健康学校理念,与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积极争取当地政府对学校健康工作支持。

 

 

 

 

 

 

 

 

 

 

 

 

 

 

 

 

 

 

 

 

 

 

 

 

 

 

 

 

 

信息公开选项:主动公开            四川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办公室         2017年4月14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