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川区用“三年提升行动”夯实保障基础
来源:[db:出处]   作者:[db:作者]   发布时间:2016-12-08 00:00:00   浏览量: 打印本页
字号:

编者按:为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落实好医疗卫生扶贫政策,提升基层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夯实医疗卫生服务保障基础。通川区着眼长远,紧紧围绕“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工作思路,积极探索推出“医疗卫生服务三年提升行动”,有力助推健康扶贫工作向纵深发展。

 

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

通川区用三年提升行动夯实保障基础

 

一、强化“三大”保障

一是财力基本保障。由区财政按每个5万元的标准对上级未下达建设专项补助资金的128个村卫生室进行补助,由辖区乡镇党委政府进行组织实施建设。按3万元的标准对全区45个省级贫困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进行补助,由区卫计行政部门指导贫困村配置卫生室常用设施设备。二是人力基本保障。按乡镇聘用业务人员待遇标准,及时医务人员,同时解决村医养老、福利等相关问题。三是工作基本保障。拟投入200万元解决居民健康卡建设及各医疗机构信息平台建设相关费用;投入400万元左右保障乡镇(中心)卫生院达标建设必要设备配置经费。

二、确保“四大”目标

一是实现南北区域均衡发展。缩小南北部医疗卫生发展差距,新增医疗卫生资源向北部倾斜,逐步形成南北均衡发展良好局面。二是实现上下层级协调发展。建立起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管理运行机制和分级诊疗新秩序。到2018年,全面完成全区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诊量占比达到70%三是实现公立医院统筹发展。力争区人民医院通过国家二级乙等综合医院复评后再创国家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区中医院迁建完成后争创国家三级乙等中医医院。四是实现公共服务持续发展。建立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慢病防治、卫生监督、卫生应急等公共卫生区乡两级服务和管理体系,未来三年继续坚持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在45元基础上逐年递增,加快健康城市建设。

三、实施“五大”行动

一是基础设施建设行动。组建区人民医院精神病科,扩建精神病专科业务用房,实施区中医院迁扩建,恢复通川区疾控中心,新建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业务用房建设;实施北山、龙滩、江陵等卫生院污水处理及业务用房建设,全面完成全区216个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二是医院管理提升行动。通过调存量、优增量、留空间等措施,促进南北部资源配置均等化,引导社会力量开办专科医院满足区域医疗卫生需求,完成区属公立医院人事薪酬改革,落实院长岗位目标绩效工资制度,建立院长聘用制度和职业化培养成长机制,建立符合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和以临床一线需求为导向、重视专家价值为核心的价值体系,推进区域医疗一卡通项目建设,形成60%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上级医院建立远程医疗信息系统,力争创建省级重点专科12个,市级重点专科建设 24个。三是精英人才兴医行动。重点加强农村人才引进培养工作,新增执业(助理)医师约100人,新增注册护士约200人;加强产科、儿科、精神卫生、全科医生等紧缺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允许区级医疗机构面向社会公开临聘专业技术人员,缓解卫生人员总量不足的矛盾;设立卫生人才奖励基金用于骨干人才、优秀人才奖励和引进,用三年时间将乡镇医技人员全部轮训一遍,建立培训进修与职务晋升、职级评定、薪酬待遇挂钩制度。四是公卫均等服务行动。推进通川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建,完成机构设置、人才引进、设施设备配备;完善区级妇幼保健服务和管理机构建设,完成区域孕妇产前筛查率达到85%以上、新生儿筛查率达到95%以上、婴儿死亡率控制在3‰以下;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属地养老机构、属地居家养老家庭(个人)紧密结合的服务新模式。五是保障机制创新行动。通过模式及时补充村卫生室人员;建立区乡统一管理医联体,促进技术支持、人员培训、资源共享、经营管理等区乡医疗机构全方位协作;建立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绩效激励机制;全面开展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工作,探索建立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大病医疗补充商业保险,加大贫困群众医疗救助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