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市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征求意见
来源:[db:出处]   作者:[db:作者]   发布时间:2017-11-21 00:00:00   浏览量: 打印本页
字号:


《达州市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征求意见


   

为深入挖掘我市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发展潜力,全面提升发展水平和质量,促进我市中医药大健康产业蓬勃发展,结合我市实际,我委起草了《达州市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现网上面向社会征求公众意见,请于20171128日前将修改意见反馈市卫生计生委中医科。

    联系方式:

    1.信函请寄至:达州市通川区永祥街96号,达州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医科,邮编:635000

    2.电话/传真:0818-2106032/2386066

    3.电子邮箱:27761572@qq.com

 

                                                                                                              达州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2017年1121



附件

 

达州市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征求意见稿)

 

为全面提升我市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发展的水平和质量,推进达州中医药强市战略,推动达州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根据《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的通知》(川办发〔2017〕41号)、《达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达州市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的通知》(达市府办〔2017〕25号)精神,特制定本规划。规划以2016年为基准年,规划期为2017—2020年。

一、发展基础与机遇

(一)发展基础。

一是丰富的道地药材资源。达州地处秦巴山区,土壤主要为黄、紫壤,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中药材资源丰富,是四川省重要的中药材基地。境内可供药用的植物有2386种,占四川省可供药用植物种类的53%,全国的31.7%,现已收录药典的有431种,道地药材40多种。其中天麻、百合、杜仲、黄檗、厚朴、首乌等颇负盛名;万源市花萼贝、皮窝桔梗和宣汉黄连驰名海内外。2016年人工种植中药材面积约70万亩(含三木药材),主要分布在万源市、宣汉县、达川区等地区,产值达9亿元。

二是稳固的产业发展基础。我市现有中药生产经营规模以上企业16家,规模以下企业51家,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37家。中药制剂企业3家,中药饮片企业3家,植物油提取企业1家,年产值约9.7亿元。其中:成都地奥天府药业年产值5亿元以上,常年生产的品种有21种,该企业生产的回升口服液、地榆升白片、回力苏口服液年产值达4亿元;宣汉琦云药业年产值1亿元,常年生产品种有辛夷鼻炎丸等9个品种;麦克福瑞药业常年生产止咳祛痰颗粒等10个品种,年产值5千万元以上。中药饮片企业常年能正常生产多种中药材,产值在1亿元左右;天然药业是一家以提取莪术油为主的中药提取物企业,年产值在千万元以上。

三是健全的中医药服务网络。截至2016年底,全市有中医医院(含中西医结合医院)8家,开放床位2700张以上,年门诊诊疗160万人次;乡镇(中心)卫生院30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5家、村卫生站(室)3021个。98%以上的乡镇(中心)卫生院和10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了中医药综合服务区,能运用10种以上中医药技术方法治疗基层常见病、多发病;2819个村卫生站(室)能提供中医药服务,基层中医药服务基本覆盖了全市农村和社区。

四是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十二五”期间,我市各级医疗机构积极申报开展中医药科研项目,成绩斐然,硕果累累,现有《垂葛酒肝丸治疗痰淤互结型酒精肝的临床应用》、《康复新液灌肠治疗轮状病毒性肠炎的临床研究》、《沙参麦冬汤合桑菊饮联合同步放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等科研项目获市政府科技进步奖。另外我市琦云药业、福瑞药业、天府药业做为高新技术企业,拥有自主研发的中药新药11个,国家中药保护品种3个,国家重点新产品2个,发明专利产品1个(地榆升白片),先后实施国家、省、市级中药科技项目37项,完成创新投入3260万元。

五是便利的区位交通条件。达州地处川、渝、陕结合部,境内水陆空立体交通体系完备,是中国西部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同时达州地处长江上游成渝经济带,是国家规划定位的成渝经济区、成渝城市群重要节点城市,是四川对外开放的“东大门”和四川重点建设的百万人口区域中心城市。达州区位条件优越、交通便利,医疗服务辐射范围较广,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空间巨大。

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相比,我市中医药健康产业还存在着诸多不足。一是重磅名牌少。我市中药材资源丰富,但缺乏能带动全产业链发展、影响力大的大品种、大品牌。二是龙头企业少。现有的中成药企业在某些领域具有一定优势与实力,但缺少具有全国全省影响力的领军企业,保健品领域企业发展尤为薄弱。三是中医医疗机构综合实力不强。全市县级以上公立中医医疗机构8家,开放床位在1000张及以上的三级中医医疗机构仅1家。缺乏具备一定规模、影响力广泛、服务能力较强的中医康复、养老、养生保健服务集团或连锁机构。四是中医药健康产业布局不清。中医药健康产业的发展路径、发展模式、发展重点等产业布局尚不清晰,企业进入中医药健康产业的切入点不清,未能有效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市场活力不够。五是中医药健康产业人才匮乏。目前尚无健全的中医药健康服务业、中药产业人才培养体系,导致人才紧缺,产业发展缓慢。六是政策支持力度不小但形成合力不够。各级政府和部门都表示重视中医药,但统筹协调不够,中医药管理和资源配置还不完善,政策没能最佳叠加,形成最大合力。

(二)发展机遇。

一是市场前景广阔。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国内中医药健康消费需求持续增长,2015年全国医药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26885亿元,年均增长17.81%,比2010年翻了两倍多,其中中药工业主营业务收入7867亿元,占比为35.95%,增速快于整个医药工业;国内保健品消费支出约为3500亿元;2015年全国开展中医药服务的医疗卫生机构数58760个,同比增长2%,开展中医药服务的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诊疗量达1.4亿人次,同比增长3.9%。在我国人口老龄化、慢性疾病增多和全民医保体系更加完善的总体趋势下,中医药健康需求将不断扩大,国内外中医药健康市场发展前景必将十分广阔。

二是政策环境利好。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发展,出台了《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22号)、《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的通知》(国办发〔2015〕32号)及《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的通知》(国发〔2016〕15号)等一系列文件,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亦非常重视,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文件精神,积极出台相关配套政策,从政策、监管、资金、要素等方面持续增强了对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的推动力度,为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三是我市需求增长。达州位于四川省东北部,辖4县2区1市,幅员面积1.6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700万,是四川省的人口大市、农业大市、资源富市和工业重镇。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医改向纵深推进、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意识增强,人们对中医药又有了新的认识,多层次、多形式的健康需求持续增长。

二、指导思想与目标

(三)指导思想。

认真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中央“四个全面”战略、省委“三大发展战略”和市委发展新兴先导型服务业的决策部署,坚持“五大发展”理念,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为目标,以全面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和综合竞争力为核心,立足中医药资源优势,推动产业规模化、特色化、生态化和信息化发展;遵循三次产业融合联动发展、做大做强大健康产业的发展路径,坚持存量与增量并重、速度与质效并举,充分利用现代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模式,推动产业成链发展、有序发展和协同发展,建设中医药健康产业强市。

(四)发展目标。

中医药产业目标:到2020年,新增中药材种植面积20万亩,新增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10个,实现中药材生产种植业产值达17亿元,年均增长达16%。中药工业及健康衍生品生产制造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达20亿元,年均增长达23%。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达5户,销售额超亿元的重点产品5个。新增中国驰名商标1个、地理标志1个。积极培育3家以上企业争创四川省著名和四川名牌产品。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超过10%的企业达5户。

中医药服务目标:到2020年,全市新增1-2家三级中医医院,每千常住人口中医医院床位数达到0.55张,其中社会办中医医院床位数占5%,每千常住人口中医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0.6人;建设省级重点中医专科16个、市级重点中医专科15个;建设中医药工作示范乡镇100家、中医药工作示范村卫生室1000家,打造基层医疗机构中医馆100个;100%乡镇(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96%以上的村卫生站(室)具备中医药服务能力;0—36个月儿童和65岁以上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率达70%;打造1个中医医养结合示范县(区),培育1-2个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企业(基地),建成2-3个集养生养老、医疗保健、休闲旅游于一体且在川、渝、陕结合部有一定知名度的康养基地。

三、发展方向与重点

(五)科学规范化种植,夯实中医药健康产业原料基础。

合理规划中药材经济区划。鼓励发挥区域优势,结合国家“精准扶贫”工程,建设可持续、多元化、特色化的中药材产区经济。万源重点发展天麻,宣汉重点发展黄连,达川区重点发展乌梅,建立独居地方特色、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道地药材生产基地。

促进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抓好四川省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利用普查成果推动中药材优良品种培育,推动开展珍稀濒危野生药用动植物保护、繁育驯化、可持续采集管理、野生变家种和寻找替代品等研究工作,规划建设濒危珍稀野生药用动植物保护区或抚育培育基地,重点突破濒危药材资源野生繁育瓶颈,实现我市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调整优化中药材种植结构。科学建设中药材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种植(养殖)基地,有计划种植(养殖),解决品种短缺与过剩。鼓励利用荒山、荒地建设木本中药材生产基地,支持和推广森林康养、林下种植(养殖)等多层次立体复合生态模式。重点推进天麻、百合、杜仲、黄檗、厚朴、首乌、花萼贝、桔梗、黄连等道地药材基地建设,引导种植品种按照GAP标准进行建设,以市场需求为先导,兼顾经济效益、生态保护、市场需求等因素进行科学种植。建设县级单位工作站和信息站的中药材生产技术服务体系及中药材生产信息服务网络,覆盖面达到80%。鼓励大型中药企业联合建设一批以中药材规模化基地共建共享为依托的跨地区中药材产业集群。

(六)增强核心竞争力,促进中医药健康产业上规模发展。

推动中药工业升级发展。以市场为导向,突出特色和优势,优化资源配置,优化产业布局分工,实施中药加工制造业错位发展、集聚发展。重点推动中药配方颗粒和曲类、小包装等产品做大做强,加快直服粉末饮片、中药煮散颗粒、定量压制饮片等新型中药饮片研发。加快推进基于古方、名方、验方和秘方的中药新药(院内制剂)以及中药独家、保护品种的研发与产业化,重点开展大品种品牌中成药二次开发。推动中药工业实现药材来源基地化、生产过程规范化、质量控制标准化、检测手段科学化。

加快天然植物提取物产业发展。积极推动复方中药提取物、单味中药提取物扩大产业规模,重点发展药食同源植物提取物及其产品和植物提取粉剂、液体等剂型,有效解决重金属和农药残留超标问题,探索开拓营养补充剂、生物农药、饲料等领域的使用市场,引导企业按照国际标准加强生产质量控制,实现植物提取物产业多元化、集约化和标准化发展。

加快中医药衍生品产业发展。围绕中药有效成分,开发与培育有抗氧化、辅助改善记忆、辅助降血压、血脂、血糖等功能的中药保健品。重点发展抗氧化、肿瘤辅助治疗、防阿尔茨海默氏症、亚健康调理等中药养生食品(药膳)。大力发展具有美容、保健功效的中药功能型化妆品,以及采用中医药治疗理念、方法和模式的各种保健器材等。加快发展低度中药养生保健白酒等药、酒、果、茶等相关联的中医药衍生品。探索发展改善畜产品品质的绿色环保中药饲料添加剂和兽药。

推进中医药产业全产业链发展。优化产业发展载体,分类实施企业兼并重组、产品结构调整、技术改造、淘汰落后和绿色制造,促进药品技术转让,推动医药行业资源向优势企业快速集中。促进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分工协作,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加快产业集聚成型。推动中药产业实施循环经济,实现中药加工制造与药渣回收、生物肥料和饲料生产等环节的共生耦合和生产近零排放。引种适合我市种植的药食同源中药材,实施从规范化种植、提取物到药品生产及其衍生品的全产业链开发,做大做强中药材大品种健康产业链。

(七)突出中医药优势,拓展中医药健康服务空间和领域。

完善中医药医疗服务网络。建成以公立中医医院为主体、综合医院等其他类别医院中医药科室为骨干、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社会办中医医疗机构为补充、覆盖城乡的中医医疗服务网络。各级中医医院要坚持办院方向,明确功能定位,注重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大力实施名院、名科、名医战略,将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建设成为川东区域中医医疗中心,引领全市中医药创新发展。鼓励大竹县中医院创建三级乙等中医医院,其他县级中医院巩固二级甲等中医医院复审成果,为达三乙创造有利条件。鼓励综合医院、妇幼保健机构深入开展中医药服务,积极创建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兴办中医类专科医院,加快发展个体中医诊所和中医坐堂诊所。

发展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以市县两级中医医院治未病科为基础建立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中心,乡镇(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或明确“治未病”科。支持公立中医医疗机构发挥资源优势,与社会资本联合举办以中医养生保健为主的养生中心、疗养院等。支持社会力量举办规范的中医养生保健机构,培育一批技术成熟、信誉良好的知名中医保健服务集团或连锁机构。开展中医特色健康体检和健康管理。鼓励发展与健康管理服务相关的多样化商业健康保险产品。

发展中医药特色康复服务。支持建立市级中医康复中心,全市三级中医类别医院均设置规范的中医康复门诊、康复功能治疗区和独立的康复病房,二级中医医院均设置中医康复科,乡镇(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能够开展传统康复及物理治疗。支持康复医院设置中医药科室,鼓励社会资本建设一批具有中医特色的中医康复医院、康复疗养机构。促进中医技术与康复医学融合,制定中医康复服务标准及规范,建立中医医院、基层机构、康复机构之间的对口帮扶和双向转诊机制,推广适宜中医康复技术。

发展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各地要将中医药服务纳入医养结合发展工作规划,推进中医药与养老产业融合发展,建立健全医养结合发展长效机制,推动中医医疗资源进入养老机构、社区和家庭。支持二级以上中医医院开设老年病科,开展老年病、慢性病防治和康复护理等服务,鼓励基层医疗机构拓展社区和居家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加强中医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间的合作,建立医养结合协作机制。鼓励社会资本新建以中医药健康养老为特色的护理院、疗养院或医养结合服务机构。培育中医医养融合服务集团或连锁机构,建设中医药特色健康养老服务示范基地。

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充分发挥达州旅游资源优势,利用中医药文化元素突出的中医医疗机构、中药企业、名胜古迹、养生基地以及药用植物园、药膳食疗馆等资源,开发推出一批以中医药文化传播和医疗保健为主题的健康养生旅游产品,建设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示范园区和产业基地。培育一批有观赏价值的中药材品种,打造并形成达州市特有的中医药健康旅游资源,提高和增强达州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的特色和品质,加快推进旅游业与中医药健康服务业融合发展的新理念和新模式。

发展达州中医药文化产业。结合达州地域文化特点,梳理达州中医药文化源流脉络,编辑整理和出版一批中医药历史文献专著;弘扬传统运动健身项目,鼓励发展中医传统运动健身休闲产业。依据《中国公民中医养生保健素养》,开展中医药健康科普活动、健康知识讲座等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推进中医药文化科普教育基地建设;推进各级中医药机构形成富含中医药文化特色的服务文化和管理文化。

健全中医药商贸服务体系。加快相关流通配送行业兼并重组,鼓励支持中药材专业市场、电子商务平台发展,推动物流现代化。鼓励发展药品零售连锁经营、执业药师远程在线审方,推动零售药店分级管理和“四证合一”改革。探索与大型流通与终端卖场企业的战略合作,推动我市中医药健康名牌产品进商场、进超市。加快发展面向中药及其衍生品制造的研发设计、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等科技服务业,以及第三方物流、检验检测认证、融资租赁等生产性服务业。

(八)推动信息化建设,实现中医药健康产业智能化发展。

加强中药材种植(养殖)信息化建设。发展中药材种植物联网模式,普及网络化环境监测系统,推行智能灌溉,测土配方施肥等精准种植。推广应用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中药大规模种植(养殖)信息化技术,积极融入四川省中药溯源信息平台。

加强中药材精深加工信息化建设。加快企业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下同)质量控制信息化建设,开展医药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促进工业机器人、数控技术和智能装备的推广应用。鼓励产学研医发展网络协同研发、网络众包设计。支持生产企业开展网络精准营销和O2O(线上到线下)体验式营销。

加强中医药商贸流通信息化建设。依托相关电子商务和信息服务企业,建设信息采集发布平台和中药材资源指数体系。鼓励开发和应用中药材电子交易规格标准,推动中药材质押评估和担保业务开展,建设第三方网络交易平台,提供“一站购”和跨境交易服务。推动中药材仓储物流信息化能力建设,规范和加强中医药电子商务诚信机制管理。

加强中医药诊疗服务信息化建设。积极融入健康中国云服务计划,加强中医药大数据应用,在省级中医药特色诊疗信息化服务平台和中医药信息中心基础上,实施医养结合、中医养生大数据分析服务平台建设工程,积极开展家庭和医联体远程诊疗教育服务平台试点等工作。

加强中医药信息化基础建设。建设市级中医药信息化网络节点,完善数据中心基础硬件建设。提升基层中医机构人员信息化终端的配置能力,逐步完善中医医疗数据安全规范和安全设施条件的配套。加强医疗信息化专业人员和中医药从业人员信息化能力培训。建立药理毒理试验检测信息化平台。完善中医药信息统计制度。

(九)强化技术创新力,实现中医药健康产业内驱化发展。

增强研发创新能力。开展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临床方案的系统评价和中医药治疗优势病种的深入研究,以及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临床经验的整理研究,加强对中医名方、验方和医院制剂方的收集、筛选,加快中药新品种开发和名优中成药大品种的二次开发。围绕大宗食药同源药材,进行资源、物质基础、药理毒理及饮片、中成药、提取物、保健用品等全方位系统研究开发。积极推进高校、科研院所和国有企业职务性医药科技成果的所有权、收益权和分配权制度改革,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造活力,加快研发成果转化。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建立科学合理的创新研发投入、收益和风险分担机制,完善政产学研医协同创新体系。

加快产业技术进步。突破并掌握野生濒危药材人工繁育技术和工厂孵化技术,加快发展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超微粉碎、膜分离、铝塑复合膜热压包装、冲击式粉碎机等中药饮片生产新技术、新设备,重点推进分离与纯化先进技术、在线检测、智能化管控和质量溯源等中成药生产新技术和机械化、自动化设备的研发应用。积极发展超声波提取、微波辅助提取、大孔树脂吸附纯化等新一代天然植物提取技术,积极推动生物工程、微胶囊、组织化和重组技术等中药相关产品生产技术的研发应用。

(十)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实现中医药健康产业国际化发展。

推进外部优势资源向本地转化。加强对外交流合作,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保健企业来达投资合作发展。着力吸引健康相关行业“高、精、尖”管理和技术人才,特别是在外华裔、达州籍优秀人才来达创新创业。加强与长江三角洲、京津冀、珠三角经济带知名中医药健康企业合作,以上海医药、天士力、广药集团等国内中医药健康产业龙头企业为重点,加大精准招商力度,吸引来达设立中医药种植及精深加工一体化基地、设立药品研发及生产基地,进一步完善我市中药材产业链。

推进本地优势产业外向发展。建立中医药健康贸易与服务平台,重点实现与国内外大型中药材交易市场、中医药保健品生产经营企业的互联互通,推动我市优质产品“走出去”。支持建立集成中医药健康产品交易、结算和物流配送等多种功能的中药材交易中心。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获取国际市场订单,构建国外营销渠道,承接国际医药外包,开展国际注册,到国外合资合作发展。积极推动中医药国际合作,与国际反兴奋剂机构WADA、国家反兴奋剂中心等专业机构建立联系,确保走出国门的中医药产品、保健品不造成兴奋剂事件。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地区中医药合作,鼓励有条件的中医药机构到境外开办中医医院、诊所、学校,发展中医药服务贸易。

(十一)严格掌控质量关,树立中医药健康产业品牌意识。

实施商标品牌战略。引导企业增强商标品牌意识、发挥企业品牌建设的主体作用,积极支持、组织优势潜力中医药企业争创四川省著名商标和四川名牌,促进中药品牌集聚集约发展。坚持名企、名品、名标、名牌、名区联动发展,鼓励企业开展质量提升和品牌营销,引导中医药企业开展商标国内、国际注册,支持品牌中医药健康企业在制备工艺、临床用途及包装等多方面申请国内外专利。培育品牌优势产业和知名龙头企业,提升我市中医药健康产业的品牌价值和影响力。鼓励道地药材申请地理标志和专用标志使用,建设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示范县、以道地药材为核心的中药材保护和发展示范县。

加大质量监管力度。推进中药产品全过程追溯体系试点建设,完善部门监管、企业管理、公众查询三大平台,扩大全市中药质量监督抽验覆盖面。建设质量监测技术服务中心与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积极引导企业开展全面质量管理活动,采用国际标准作为企业的内控标准。加强对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建立药品质量预警和应急处理机制。强化中药炮制、中药鉴定、中药制剂、中药配方颗粒以及道地中药材的质量管理。推进中医药认证管理,发挥社会力量的监管作用。

四、支持政策与措施

(十二)审评审批政策。按照国家创新药特殊审评制度,结合达州实际,建立科学、高效的审评审批运行体系,简化和规范审评审批程序,执行药品与药用包装材料、药用辅料关联审评,缩短审批时限。

(十三)财政金融政策。创新财政资金支持方式,加大用于中医药特色品种、基地、工程、企业和项目等发展重要支撑的后补助与奖励。支持在中医药健康领域采取市场募集、政府引导的方式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并积极引导社会各级各类相关投资基金投向于我市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重点潜力项目。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市级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重大项目的融资支持和利率优惠。鼓励金融机构和担保机构向符合条件的中医药企业提供贷款。

(十四)研发创新政策。支持设立中药健康产业的行业协同创新中心、区域创新服务和综合类创新服务平台,以及企业技术(设计)中心,鼓励中药健康产业制造企业加大创新研发投入。

(十五)要素供应政策。鼓励采取划拨、租赁、租让结合、先租后让等多种方式扩大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重大项目用地供给。扩大直购电、天然气直供政策在中医药领域的适用范围,鼓励利用富余电量和留存电量支持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支持社会办中医医疗及健康服务机构用电、用水、用气、用热,与公立医疗机构执行相同的保供与价格政策。

(十六)市场激励政策。鼓励全市各级医疗机构加大达州产GAP(良好农业规范,下同)药材、中成药品种的采购使用,并支持进入国家和省级基本医疗保险和基本药物目录。开放中药配方颗粒试点,探索制定市内中药配方颗粒生产销售管理制度。鼓励电子商务平台为我市中医药健康企业提供服务。

(十七)中医药健康产业领域专项政策。积极推动农业企业以贫困县为重点开展中药资源有效开发利用及规范化种植。探索实行中药材GAP备案和中药材品种单独备案。推进中药材GAP备案信息平台的使用。鼓励中药材生产企业实施中药材GAP自评或委托具有相对稳定的专业队伍和健全的制度、能独立开展中药材GAP评估工作的第三方单位进行评估。加大中药健康产业制造企业来达投资扶持力度。支持获得国家中药新药、保健食品和化妆品及中医药医疗器械注册证等科技成果的企业实现成果在达有效转化及产业化。

(十八)中医药健康服务领域专项政策。研究制定并实施符合中医药特色的医疗机构管理、医保支付、价格调整等政策。简化中医药健康服务机构的开办、执业资格、医保定点等审批手续。积极推动中药制剂市内调剂使用试点。推行中医药健康服务领域PPP(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鼓励到城市新区、城乡郊区、偏远地区等优质医疗资源匮乏地区新建中医药健康服务机构、中医药特色街区、中医药旅游健康综合体、中药科技产业基地(园区)。

(十九)中医药人才政策。实施创新人才战略,以国家和省“千人计划”、国家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百千万”人才工程、创新型企业家培养计划等高端人才培养计划为基础,培养一批高层次中医药科研人才,打造中医药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团队。加强中医药健康服务业、中药产业等紧缺人才的培养,造就一批中医药健康服务相关领域领军(后备)人才、骨干人才和师资力量。推进中医药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充分发挥中医药名家的传帮带作用,健全中医药师承制度,完善基层中医人才培养机制。加强中药材生产种植和精深加工行业人才发展统筹规划和分类指导,加强学科专业建设、通过开展在职继续教育、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校企、院企合作等多种方式,完善从研发、转化、生产到流通使用的产业链人才体系。

全面加强我市促进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对规划实施的统一领导,建立统筹推进产业规划贯彻执行的统计监测、绩效评估、动态调整和监督考核机制,各级联动,共同抓好规划的落实,促进规划目标顺利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