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医改工作总结

发布日期: 2011-12-23 16:18:08
  达州市医改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0年医改工作总结

  

  省医改办:

  2010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省医改办的统一部署和指导下,我市大力推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认真落实2010年医改责任书任务,确保了医改工作的有序推进和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现将2010年医改工作总结如下:

  一、积极部署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

  (一)认真学习国家的医改政策

  认真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国务院关于印发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的通知》等政策文件,正确把握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主要措施,进一步增强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完善医改工作领导机制

  2009年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决定,成立了达州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由市政府常务副市长任组长,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卫生局,办公室主任实行双主任制,由市卫生局局长、发改委主任担任,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领导小组成员。为进一步加强医改工作,2010年经市医改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研究,决定充实市医改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增设了7名办公室副主任,在15个成员单位均设立了1名专兼职工作人员。2011年2月经市编委会研究,为市医改办核定编制4名,进一步充实了市医改办人员力量。

  (三)贯彻落实省医改会议精神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医改会议精神,市委、市政府于2010年2月、7月和2011年1月、2月四次召开了全市医改工作会议,系统布置了关于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有关工作。市医改领导小组先后召开了7次协调会议,专题研究医改中的有关政策、措施和存在的问题。市医改办与各县市区医改领导小组和市级医改成员部门签订了《医改责任书》,分解落实了省医改办下达的医改工作任务。

  (四)出台医改相关重要文件

  市政府于2009年12月印发了《2009年—2011年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方案》,市委、市政府于2010年2月初印发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意见》,于8月印发了《关于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推进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的意见》,于10月印发了《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2010年度主要工作安排》。同时,印发了《达州市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意见》、《达州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暂行办法》和《实施意见》、《达州市基本药物采购配送管理办法(试行)》、《达州市卫生机构配备使用基本药物管理办法(试行)》等,为医改的有序推进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五)开展医改工作培训

  按照省医改办的部署,2010年12月15日—18日,我市举办了第一期医改培训班,已经实施基本药物制度试点的大竹县、开江县、通川区、宣汉县等4县(区)的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人共计146人参加了培训。此次培训班全面宣讲了国家医改政策,深入剖析了医改面临的主要问题,全面分析了医改的形势、任务、目标,重点培训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医改中的责任和主要工作任务,增强了广大医务人员深化医改的信心。各县(市、区)医改办也分别举办医改培训班,对辖区内医疗卫生机构负责人进行了培训。

  二、扎实推进医改五项重点工作

  (一)切实加强医疗保障体系建设

  1.巩固扩大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2010年,全市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5015823人,参合率97.14%。全市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070878人,完成省上下达医疗保险扩面人数1056000人的101.4%,覆盖城镇应参保人数的88.1%,其中城镇职工参保361209人,城镇居民参保709669人。各类关破企业退休人员参保达到38604人。

  2.进一步提高医疗保障水平。落实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提标政策,2010年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20元,其中,新农合中央财政补助60元,省财政平均补助38元,不足部分由市、县财政分担;城镇居民医保中央补助60元,省财政平均补助50元,市、县财政平均补助10元。将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分别提高到每人每年15万元、8万元、5万元,分别为当地职工年平均工资、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3、7.2和9倍。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均达到60%以上。

  3.切实加强医疗救助工作。对低保家庭、丧失劳动能力的重度残疾人、农村五保对象、城市“三无”人员、70岁以上的低保老人,每年发放300-500元的门诊医疗救助金,对住院治疗的城乡救助对象逐步取消救助起付线和病种限制,对城镇“三无”、农村五保低保、困难优抚对象进行资助参保参合。2010年我市城乡医疗救助66381人(次),支出医疗救助金9467.74万元,资助参保参合45.93万人次,资助金额1021.55万元。启动农村儿童白血病医疗保障试点工作,将市中心医院作为定点收治医院,参合患儿在定点医疗机构发生的医疗费用,新农合基金按其医疗费用的70%进行补偿报销;对符合条件的患儿,按其医疗费用的20%进行医疗救助。

  4.不断提高医保经办机构和医保基金管理水平。全市大力加强医保信息网络平台建设,8个医保经办机构与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建立网络对接,城镇参保人员可持卡及时结算,大力推进我市“一卡通”建设。认真做好流动就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工作,按照省上的要求,出台了实施意见。切实加强医保基金管理,合理控制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基金的结余水平,2010年,全市共支出城镇职工基本医保基金26107万元,当期结余27502万元,节余率达51.3%;新农合全市共补偿参合农民2583826人次,补偿金额60115.67万元,基金使用占本年度筹资总额的85.61%;同时,进一步完善了基金监督管理和内控制度,提高了基金使用透明度。

  (二)全面加快医疗服务体系建设

  1.全面落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项目。2010年共争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项目69个,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5920万元,其中:开江县医院、万源市中医院,中央补助资金4400万元;11所中心乡镇卫生院中央补助资金1100万元;55所村卫生室中央补助资金220万元;通川区朝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央补助资金200万元。目前,68个项目开工建设,完成投资757万元。

  2.启动实施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2010年,按照农村医疗卫生岗位需求计划,签订定向免费培养,为乡镇卫生院招收了34名定向免费医学生,超额完成任务(目标任务数32名)。完成了2009年的全科医学岗位培训任务,共有36名全科医师、27名社区护士完成了社区卫生人员岗位培训,有20名乡镇卫技人员完成了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和骨干培训。大力推进城乡对口支援工作,市级2所三级医院对口支援了7家县级医院,31个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对口支援了92家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市全年下派医务人员348人次,接收基层医务人员参加进修268人次。鼓励和引导医疗卫生人才到基层服务,实施国家第三轮乡镇卫生院招聘执业医师项目,全市20个乡镇卫生院共招聘执业医师20人;在岗培训乡镇卫生人员1343人次,培训村卫生室卫生人员2850人次。

  3.充分发挥村卫生室的网底功能。充分发挥政府、集体、个人等多方力量加强村卫生室建设,市财政拔付省级财政转移支付资金210万元,按每个村卫生室3000元补助标准,支持村卫生室建设;各县(市、区)认真落实乡村医生承担公共卫生服务等任务的补助政策,切实保障乡村医生的合理收入。

  (三)大力推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1.完善9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积极开展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免疫规划、传染病防治、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老年人保健、慢性病管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等9类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各级财政按人均15元标准安排补助,中央补助12元/人,省、市、县共负担3元/人,2010年市财政为非扩权县下达项目补助资金109万元。全市共建立居民健康档案2130443份,其中农村居民健康建档率为31.3%,城市社区居民健康建档率为48.01%。

  2.继续实施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对15岁以下人群补种乙肝疫苗151.8252万人,完成目标任务的266.4%(省控目标57万人);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到91.44%(省控目标88%),农村孕产妇叶酸补服38401人,补服率86.22%,完成2000人的乳腺癌检查任务;百万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工程”项目完成314例手术,超任务数14例(省控目标300例);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已建设1600座,完成100%。实施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项目,召开了项目启动会,市县两级分别举办了培训班,市上培训技术骨干31人,2010年7月至2011年2月全市开展孕产妇HIV抗体检测20457人次。开展灾后心理援助项目,派出3名教师对青海玉树民族中学震后转移到都江堰市安置就学的1625名学生开展了灾后心理援助和心理干预,取得良好效果;开展预防未成年人网络使用相关心理行为问题干预试点工作,举办了师资培训班,培训教师454人。

  3.加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启动并实施精神卫生防治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市财政拔付中央补助资金300万元,用于市民康医院(精神卫生专业防治机构)建设。推进地市级卫生应急指挥决策系统建设,全省已完成了GIS数据及支撑平台软件的招标,按照省上统一要求和部署,我市即将进行软件的安装。2010年全市组织开展了9次卫生应急演练,对应急队伍进行了22次培训,强化了应急物资储备,针对达州“元九”登高、“7.18”特大暴雨洪灾、宣汉“7.31”特大交通事故、万源矿难事故、通川区红眼病疫情等重要事件及时有效开展了卫生应急处置。

  (四)积极推进基本药物制度建设

  1.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2010年,我市纳入国家基本药物试点的有通川区、大竹县、开江县、宣汉县,共计140个基层医疗机构(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33个乡镇卫生院)分两批分别在2010年2月底、10月启动,全面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万源市2010年12月31日启动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初步统计,2010年全市192个试点单位,使用基本药物1.6亿元,药品收入减少1000万元,全部让利给患者,群众就医用药负担有所减轻。

  2.改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进一步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积极探索多渠道补偿;对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后,及时落实了“中央财政通过以奖代补对实施基本药物制度进展快、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体制综合改革成效好的县市区给予奖励补助”的政策。认真落实基本药物医保报销政策,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医保报销范围,报销比例明显高于非基本药物。

  3.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事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分配制度改革,逐步建立科学公平,体现绩效的分配机制;坚持实行能进能出的人员聘用制,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健全了以服务质量、服务数量和群众满意度为核心的考核机制;全面落实《四川省乡镇卫生院机构编制管理暂行办法》《四川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和编制标准实施意见》,市编委会已审定通过了我市1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事业编制941名,各县(市、区)乡镇卫生院机构和编制也核定完毕,正抓紧具体落实。各县(市、区)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实行绩效工资,2010年的绩效工资已兑现到位。

  4.转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积极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主动服务、上门服务、巡回医疗,继续深入开展医疗卫生服务进家庭、进社区、进学校,为城乡居民提供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2010年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诊量占医疗机构门诊总量的比例比2009年提高了5%。

  (五)积极思考和探索公立医院改革

  在公立医院改革中,我市坚持“探索试点、先易后难、稳步推进”的原则,选择在市、县两级综合医院进行内部改革试点并下达任务。市中心医院、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承担了“预约诊疗服务、电子病历、临床路径和单病种质量管理”试点任务;达县人民医院承担了“落实医院管理制度和岗位职责”试点任务;大竹县人民医院承担了“推行规范化诊疗行为制度和技术指南”试点任务;宣汉县人民医院承担了“强化学科建设和基本药物制度”试点任务;渠县人民医院承担了“完善投诉管理”试点任务;开江县人民医院承担了“优化就医流程”试点任务;万源市中心医院承担了“健全质量管理组织”试点任务。

  三、医改推进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如何切实解决好财政保障的问题

  在医改中,财政的投入,主要包括基础建设、医疗卫生人员工资、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医疗机构药品零差率销售补助等基本内容。当前,最主要的是要解决实行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的基层医疗机构的财政补助问题。

  (二)如何切实解决基层卫生人才不足问题

  目前,达州每千人口拥有的卫生人员编制为2.22人,低于全省平均数0.78人(全省平均为3人)。现阶段,卫生人员超编,不是人才过剩,是编制不足,农村卫生院的人员编制7047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编制220人,确实难以满足工作需要。

  (三)切实尽快解决医疗服务价格调整的问题

  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形成科学合理的价格形成机制,是医改的重要内容。特别在推进基本药物制度建设,实行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和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中,是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程。各级医疗机构急切盼望新的医疗服务价格政策。

  四、下一阶段医改工作的主要任务

  (一)全力推进五项重点改革

  一是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全面完成省上下达的到2011年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城乡全体居民,参保率均提高到90%以上。围绕方便参保人员就医和医疗费用结算,切实提高基本医保基金的管理水平和效率,逐步探索按人头付费、按病种付费、总额预付等支付方式改革。

  二是初步建立基本药物制度。全面执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保障群众基本用药的可及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减轻群众基本用药费用负担。执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政府举办的医疗卫生机构使用的基本药物由省政府指定机构公开招标采购,并由招标选择的配送企业统一配送。

  三是进一步加快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切实按照建设要求,推进县级医院(中医院)、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建设项目。按照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关于四川省乡镇卫生院机构编制管理暂行办法》,规范设置乡镇卫生院,制定好、落实好各县(市、区)乡镇卫生院人员编制政策,为稳定、充实乡镇卫生院人才队伍创造条件。结合开展全科医生县乡联动试点,创新基层医务人员培养和使用模式,进一步推进城市医院对口支援、扶持乡镇卫生院工作,不断提高基层卫生院的服务能力和规范管理。积极争取乡镇卫生院招聘执业医师项目,大规模开展乡村、社区适宜卫生人才的培训和培养。

  四是进一步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严格按照现阶段国家实行的9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要求,认真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按照市政府《关于在全市实施免费婚前医学检查的意见》的要求,努力开展免费婚前医学检查,提高婚检率。按照省上的统一部署,积极推进卫生应急指挥决策系统建设。指导和督促达州市民康医院(精神卫生专业机构)扎实开展基础建设。

  五是进一步开展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现阶段,我市虽然不是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市,但我市已经在县级以上医院启动一些单项工作试点,各县、市综合医院和市级2家医院,均承担了相应的工作任务,我们将强化指导,并适时组织试点医院的主要负责人到国家试点的医院考察学习,为公立医院改革的全面推进提供可供借鉴的经验。

  (二)认真研究和解决医改中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是要进一步完善医改配套政策。2010年是国家和省医改配套政策出台较多的一年,2011年市县两级医改领导机构将结合实际,着力开展调研,积极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努力为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和相关职能部门开展工作创造更好的政策环境。

  二是要密切关注重点工作的进展情况。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医改的主要思路是抓医疗保障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公共卫生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等四大体系建设,着力点是推进五项重点医改工作。2011年我市将按照2月15日全国深化医改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和全省医改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抓好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和基本药物制度建设,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

  三是要重点解决医改中的瓶颈问题。目前,要重点研究的问题主要包括:如何提供更有效的财政投入保障,落实好各级公共卫生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的绩效工资,落实好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补助经费,尽快制定和出台新的、与新医改相适应的医疗服务价格,增强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推进改革的信心和动力。

  (三)强化医改的管理和综合协调

  一是落实好目标责任制,将医改各项任务纳入各级政府绩效考核体系。二是强化考核评估,重点是加强对医改进展监测评估和督导,建立定期考核和信息通报制度。三是加强宣传引导。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宣传国家医改精神、政策取向,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环境。四是抓好培训指导。要针对医改工作,重点开展卫生系统和有关部门领导干部贯彻落实中央、省的方针、政策和决策能力的培训。五是建立健全医改领导小组成员部门协调协作机制,形成推进医改的合力。

  

  

  

  二○一一年二月二十三日


主办单位:达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蜀ICP备18026540号 网站标识码:5117000033
公安备案号51170202000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