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人大代表:
您在市五届人大七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提升达州高新区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水平的建议》(第040号建议)收悉。现将办理情况函告如下:
一、强化基础设施与设备升级
高新区有医疗卫生机构86家,其中乡镇卫生院5家(含两家分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家、村卫生室59家;民营医院3家(含1家专科医院)、个体诊所17家,配有必要大型医疗设备35件,其中DR5台、彩超3台、全自动生化分析仪8台、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6台、尿液分析仪5台、心电图8台,2023年高新区河市中心卫生院已建成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在省级项目资金到位后,可配备CT等设备。
二、强化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实施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项目。2010年起,我委持续开展定向招录培养,为乡镇卫生院及以下的医疗卫生机构定向培养从事基层医疗卫生工作人才,定向医学生毕业后到协议约定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签订6年及以上服务年限合同的,直接考核招聘为定向服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编制内工作人员。2024年,全市7个县(市、区)共签约农村订单生21人(其中高新区0人),持续为基层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二是实施国家基层骨干和乡村医生培训项目。每年开展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骨干全科和乡村医生能力培训,强化医学理念及临床思维训练,提高基层急诊急救能力,2024年组织165名骨干医师和乡村医生(高新区17人)参加医疗人才能力提升培训。三是实施优质人才医疗资源下沉。通过“市帮县、县帮乡、乡带村”机制,下沉到医共体成员单位骨干专家716人(高新区5人)。创新实施“蜀达医惠链”,依托省人民医院驻达名医直接对口帮扶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完成每月驻诊2次以上、新创建1个特色专科、开放1批省院专家号源为主要内容的“211”帮扶任务,高新区对口帮扶河市镇中心卫生院。
三、强化远程医疗协作
一是建设互联网医院。围绕“两个紧密型”建设,市本级3家医院全部建成互联网医院,依托城市医疗集团和县域医共体,打造双向转诊、区域远程诊疗平台9个,82个乡镇卫生院(包含高新区河市镇中心卫生院)与市中心医院和县级医院实现远程诊疗互通,据此建设达州互联网分院和县域医共体信息共享系统。二是建设医疗协作网络。探索城市医疗集团与县域医共体融合发展,在市级3家医院建立连通各县(市、区)总医院的“市域影像中心、市域检验中心、市域病理中心、市域心电中心”,对医共体总医院进行标准化管理和协同共享,对疑难杂症进行市县专家在线联合会诊。三是建设优化“健康达州”智慧服务平台功能,5G卫生健康专网覆盖至村卫生室,形成市、县、乡、村四级网络汇聚,建成集医疗数据中心、医学检验、医学影像、移动端调阅、医生工作站畅通“五统一”的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平台,实现多端口“一键”互通,检查检验结果互认覆盖239个医疗机构,达到222个项目,互认人次数达到27万。
四、完善医保和激励政策
一是建立医保待遇引导机制。将居民两病(高血压、糖尿病)待遇认定下放至基层定点医疗机构,参保人员就近在定点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可办理待遇认定和购药,按规定享受医保报销待遇。二是建立阶梯待遇报销机制。为了合理引导参保人员就医,按照《达州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管理办法》文件规定,参保居民在达州市行政辖区内的乡镇卫生院、社务卫生服务中心(站),二级医疗机构、其他一级无等级医疗机构,三级医疗机构住院费用起付标准分别为100元、400元、600元,报销比例分别为90%、75%、70%,通过拉开各等级医院的起付标准和报销比例,引导参保居民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医。三是建立双向转诊鼓励机制。双向转诊治疗的医疗费用按一次住院计算,按转入医院等级仅计算一次起付标准,符合支付范围的住院医疗费用,按实际住院的医疗机构支付比例分段支付。
最后,再次感谢你对卫生健康工作的大力支持!
达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5年7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