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人大代表:
您在市五届人大七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合理规划医疗资源布局的建议》(第210号建议)收悉。现将办理情况函告知如下:
一、关于“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建议
(一)需求导向,分层布局
近年来,我委依根据人口分布、疾病谱、交通条件等因素,合理配置医疗资源,确保城乡均衡发展。统筹区域内医疗资源配置,整合推进医疗资源共享,依托市级医院构建区域医疗中心,高质量发展县级医院。科学规划设置儿童、妇产等专科医院,重点加强康复、老年病、长期护理、慢性病、临终关怀等接续性医疗机构建设。
(二)资源整合,提升效率
在市域范围内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实现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双向转诊、远程会诊、信息共享,减少重复投入。鼓励三级医院与基层机构建立协作机制,形成“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格局。
二、关于“严格控制医疗机构数量”的建议
(一)控制总量,优化结构
制定区域医疗机构设置规划,设定合理的机构数量上限,避免同质化竞争和资源浪费。优先审批填补空白领域的医疗机构(如康复、老年护理、精神卫生等),限制普通综合医院的盲目扩建。
(二)强化民营机构监管
印发《达州市民营医院运行风险预警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建立医疗机构绩效评价体系,对运营效率低、服务质量差的机构进行整改或整合。根据民营医院医疗服务量、医疗收入等运营类指标,医疗纠纷、医疗“三监管”异常数据等医疗质量类指标,重大舆情事件、重大政策变更等社会风险类指标建立医院蓝、黄、橙、红色四级风险预警,强化分级监管。
(三)加强医疗机构床位管理
制定出台《达州市医疗机构床位管理办法(试行)》,优化医疗资源配置,以2024年底编制床位为基数,实行总量控制,确因行政区划调整、区域医疗需求变化、资源供给短缺等因素,需新增本地编制床位数,按照“一事一议”原则研究确定。严格编制床位管理,对连续三个季度编制床位平均使用率低于85%的医疗机构,按床位使用比例核减编制床位数,同时按新编制床位数重新核定医疗机构等级。每季度组织专家对各医疗机构床位运行情况进行核查,重点评估床位使用效率、医护人员配置达标率、硬件设施配套水平等核心指标,建立“红黄蓝”三级预警机制。对核查不达标的机构,限期整改并动态调整其床位配置数量,逾期未整改到位的,按照《医疗质量管理办法》《医疗机构校验管理办法》等给予处罚。
三、关于“推动分级诊疗制度的落实”的建议
(一)完善分级诊疗,实现有序就医流程
构建总院与成员单位之间的快速转诊通道,并将一定比例床位和专家号优先向成员单位开放,实行“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服务”模式,对医共体成员单位医生按照总医院的绩效核算方法(“DRGs点数 c (1-药耗比) c 绩效标准值”的公式)开展绩效分配,推动双向转诊工作落地。
(二)推进智慧医院建设提升
着力构建“1 1 1 N”智慧医疗服务体系,优化“健康达州”智慧服务平台功能,5G卫生健康专网覆盖至村卫生室,形成市、县、乡、村四级网络汇聚,加强远程协同、应急响应、患者就诊、双向转诊、智能随访等多方面能力提升。全市已建成智慧医院16家,其中1家6星级,10家4星级。28家公立医疗机构开展线上服务,实现群众就医“一键服务”、“一键查询”。建成集医疗数据中心、医学检验、医学影像、移动端调阅、医生工作站畅通“五统一”的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平台,实现多端口“一键”互通。
(三)推进优质资源下沉
大力实行优质医疗资源下沉,通过“市帮县、县帮乡、乡带村”机制,下沉到医共体成员单位骨干专家716人。探索实施“医疗卫生金边工程”,联合重庆市边界毗邻地区组建“边界医疗卫生服务队”,每个边界乡镇服务队每月开展至少1次巡回医疗服务,实现边界两边疾病共治、急救共援、疫情共防、健康共管、检查共认“五共”效果。
最后,再次感谢您对全市卫生健康工作的大力支持!
达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5年7月14日
(联系人:规信科徐旗 0818—3091472)